医院新闻
磨好一堂课,淬炼一名师: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宣武医院吴川杰的比赛倒计时
他是一名爱诗懂诗的神经内科医生
他是一名喜欢以诗词歌赋作为专业课开场白的导师
他被学生称之为“最懂我们”的人
一举揽获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教赛最佳教案奖
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最佳教学回顾奖等全部单项奖
他的课被津津乐道为“很燃”“很飒”
“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
他常说,课堂如诗,不忍释卷
他,就是宣武医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青年教师吴川杰
筹备青教赛的两个月时间,是吴川杰十年磨一剑医教研生涯的缩影。
倒计时两个月
把导师给他的信念
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八月,骄阳如火。
吴川杰接到青教赛的通知,时间有点紧张。宣武医院教育处副处长朱庆双鼓励他:“咱们有非常好的传统,又有梅珊珊、李艳这样热情高、能力强的辅导专家给你作坚强后盾,你可以信心百倍!”
与此同时,吴川杰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要入学了。开学前,他就约着学生开腾讯会议,叮嘱自己的专业型博士研究生褚学红:“不要单纯为了这个学历来读书,要能真正学有所得!”“这就是我一直想跟着学习的老师!”褚学红回忆说,从5月份一封申博邮件得到吴老师高信息量的回复开始,自己就认定了这个行事严谨有条理的老师。
吴川杰还为新录取的研究生购买了临床相关书籍,并贴心地邮寄到家,告诉他们怎么读文献,怎么开展临床试验……硕士研究生董晓记得,第一次和吴老师见面,他告诫大家,医生应该在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协同发展,“我问老师,那一定很难吧?老师笑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第一次开会,令褚学红印象深刻。吴川杰明确地说:“逢年过节不要送任何东西给我,只要把自己的学习科研搞好,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吴川杰赠给每位新入学的研究生一张《孤注一掷》电影票,为他们做了一场特别的入学教育。
硕士研究生刘圆圆深刻记得第一次与吴老师的促膝长谈,吴川杰从“医、教、研”三方面为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叮嘱学生每日精读文献,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奠定良好基础。意犹未尽的刘圆圆兴奋地与朋友分享和导师交谈的经历:“读研期间有这样一位细致严谨、认真负责的老师,真是泼天的幸运被我接住了!”
神经内科是一门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学科,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更是被国内同行誉为中国神经科的摇篮,团队很多成员都是国内外知名专家。身处这个团队,吴川杰倍感荣幸,他在团队中找准自身位置并努力绽放光彩。导师吉训明院士对他影响深远。吉训明院士的精湛医术、严谨治学和对患者的关怀一直激励着吴川杰。“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服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需要把你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吉训明院士的话,成了吴川杰一直钻研医学教育并专注科研的动力。初心筑梦,匠心育人,吴川杰也努力把导师给他的信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传承,就这样延续着。
指导青年住院医师影像阅片
刚入学的董晓,最头疼的是被吴老师提问。为研究生设置查房前解剖知识提问环节,是吴川杰的“独门绝技”。“我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为了答出吴老师的问题,董晓须臾不敢懈怠,经常在提问前一天看书至凌晨,对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也肉眼可见地有了提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是吴川杰的教学特色,也带动了整个病房的学习风气。
指导青年住院医师影像阅片
除了倾囊相授,吴川杰更注重启发教学。每当学生向他提出问题,他最常回答的是:“回去查一查,说不定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一入学,董晓就请教吴老师烟雾病和动脉炎性血管狭窄如何鉴别,吴老师发给她一篇文献,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她自己思考。吴川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去跟老师探讨的董晓,带着对文献里鉴别诊断的清晰讲解,和老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切磋。事后,吴老师让她把所学所得形成ppt给大家讲解,让其他同学也有了收获。“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些知识。”董晓说。
倒计时一个月
以比赛带动教研
好课是一节节上出来的
九月,金秋送爽。
人脑,是人体中最复杂、最精密的系统之一,吴川杰对它的奥秘着迷不已,他也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感悟神经内科的美。他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吴川杰说”,新知识新指南新前沿,他都会在里面分享。董晓说:“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习惯先去他的公众号寻找灵感和答案。”公众号里,也有吴老师喜爱的诗词,专业敬业的吴川杰还爱诗懂诗,风趣幽默,师从吴老师,让学生们直呼过瘾。
为学生示范神经查体
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卓越的临床技能,更要有责任心、同理心和协作精神,将患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首位——这是吴川杰对医者的定义。跟随老师门诊学习,学生们的眼里都闪着崇拜的小星星,能深刻体会到吴川杰界定临床医生的三重境界——患者满意、内心无悔、同行认可。吴老师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和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是对学生最好的身教。
作为神经内科静脉组的副主诊,吴川杰每天都带领研究生和进修大夫查房,在讲授诊疗思路、阅片技巧之余,他还引导学生:眼光不要局限在只救治一两个病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多思考多创新,为成为医学科学家而钻研。吴川杰经常与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辩论,他告诉学生,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真理存在的地方,就是批判论证的地方。
让学生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也是吴川杰的必修课。因为深深铭记在吉训明院士团队致力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靶向低温神经保护临床转化研究取得的国际领先水平的突破,吴川杰也希望学生能获得那种兴奋和成就感。鼓励他们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的同时,吴川杰也指导他们开展自己的科研课题,指导他们发表科研论文,让他们体验科研的乐趣和成就。他常常告诫学生,科研是探索未知,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客观的方法、批判的思维,科研也是创造新知,需要有敏锐的洞察、独立的见解、创造的思维。
青教赛的筹备阶段,吴川杰就这样辗转于门诊、病房、主持组会、指导学生科研之间。一天深夜,董晓返回科室取东西,看到老师仍在独自练习,彼时的他已在临床上忙碌了整整一天。那一刻,董晓顿悟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亲身挑战冰桶实验
为丰富教学素材模仿帕金森患者
褚学红觉得非常幸运,能够见证吴老师筹备北京青教赛的过程。参加青教赛,需要准备五份教案,对应五份PPT,五份都要精心准备,最终抽取一份展示。褚学红一次次被老师做的精美PPT所折服,被吴老师高超的讲课技巧所震撼。为了准备其中一份PPT里提到的“冰桶实验”,北京的秋意料峭里,吴川杰拎了一桶冰水,亲自去做实验,这份忘我的投入,让同事和学生都感动不已。为了录制帕金森病的手抖视频,吴川杰自己模仿手抖的动作,让学生帮忙录制。当别人赞叹吴川杰的教案堪称完美,只有他自己知道完美背后是怎样的倾尽全力。“吴老师说,干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干到最好!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褚学红说。
每日精读文献
备战青教赛就像一场马拉松,不仅在于精心打磨好每一堂课,也在于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对于吴川杰来说,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好课也是一节节上出来的。吴川杰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每一堂课都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于吴川杰而言,课堂就是他的诗卷,他泼墨挥毫,为学生书写着神内诗篇。
青教比赛月
磨好一堂课,淬炼一名师
十月,硕果累累。
吴川杰的查房前提问还在继续,经过两个月的提问,同学们由“怕”到“爱”,渐渐习惯了“被提问”。办公室的神经病学课本从一本变成十几本,没有一个人愿意掉队,褚学红说:“能跟着吴老师学习很幸福,有压力更有动力。”
为了呈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吴川杰把家庭变为课堂,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都成为了他的学生。每天,妻子和孩子在吴川杰的教学磨炼中耳濡目染,不但妻子受到影响、在医院的教学比赛中表现突出,就连10岁和4岁的稚子,也成为了爸爸的拥趸,每天念叨的都是些从爸爸课堂上学到的神内名词。就像白居易写好诗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吴川杰喜欢经过深入思考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听他的课,你会发现如此艰涩的神经内科知识,没有医学基础的人竟然也能听明白,连他两个年幼的孩子都经常懵懵懂懂地点头称是,吴川杰实现了“把课讲懂”的目标。
大赛在即,对于参赛教师来说,见缝插针、挑灯夜战的冲刺成为常态。临近比赛,由于过于疲劳,吴川杰患上了重感冒,鼻塞咳嗽,嗓子几乎说不出话来,学生们都为吴老师捏了把汗,但是他仍然在一遍遍地练习,反复推敲琢磨。比赛前一天,尽管抽到了准备最不充分的那份教案,尽管带着重感冒,可是吴川杰全情投入、忘我练习,直至上场前的最后一分钟,他还在打磨。
参加青教赛
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自内心的教学热忱、精彩的课堂展示和神级的教学反思,最终使吴川杰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医科类中脱颖而出,以75名参赛者里排名第5的好成绩,勇摘一等奖的桂冠。观者说,吴老师的课很燃,吴老师讲起课来很飒,吴老师的课让人看了还想看,听了还想听。全程陪同吴川杰比赛的宣武医院教育处老师一直被问询:这个小伙子是谁?课怎么讲得这么好!
吴川杰注重教学创新和实效,不仅运用了多媒体、互动、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还结合了神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教学设计下足功夫,课堂呈现耳目一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吴川杰爱诗,他的课堂也如同一首诗,他以自己的医学之诗,成就了学子的远方。
在青教赛现场讲授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包揽的全部单项奖中,吴川杰最看重“最受学生欢迎奖”这一项。“这说明我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是我教育的最大成果和最高荣誉。”他经常与学生分享经验和感悟,鼓励他们开拓视野和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他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美,让他们获得自信,同时也提出合理的批评和期待,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学生说:吴老师,是那个能读懂我们的人。褚学红说,偶尔粗心,吴老师会说:“要认真完成每一份工作,改掉身上的不足,不让它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阻碍。”刘圆圆感慨说,吴老师在学术研究上为我驱散阴翳与迷雾,像父亲不嫌弃蹒跚学步的稚童般,不厌其烦地一步步地引导我。感谢在20多岁人生中最迷茫的时刻,遇到了闪闪发光的老师!
比赛结束恰逢周末,同学们说:老师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啦!可第二天的吴川杰,又早早出现在了科室里阅读文献。课堂如诗,不忍释卷。吴川杰的这堂课,同学们舍不得下课,而吴川杰,已经在准备下一堂课了。
人物名片
吴川杰,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中美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世界脑血管病联盟中国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国际卒中协会会员、中国卒中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兼青年副主委、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静脉疾病与高颅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2021年荣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22年荣获首都医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23年荣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时获得并获最佳教案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学回顾奖等全部单项奖。
发表SCI论文70余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批国家专利12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专注于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擅长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狭窄、头晕、头痛等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