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
中国医生“授人以渔”助几内亚打造神经医学中心
8月19日,在非洲大陆西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成员依然奋战在中几友好医院,在繁忙的工作中度过“中国医师节”。这支医疗队共21人,其中19名队员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还有来自北京市卫健委和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两名卫生管理顾问,这些精兵强将在当地已经工作了将近一年时间。
第一例显微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第一例显微镜下微创腰椎减压融合术、第一例微创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第一例巨大恶性脑膜瘤切除术、建成几内亚首个神经外科显微实验室、开办首届显微外科培训班……来自中国的医疗队员频频为当地开创各种医疗技术先河,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几两国的深情厚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兴文作为医疗队的一员,为打造当地神经医学中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只神奇的茶杯
“一喝水就能看见儿子”
8月19日,是王兴文在几内亚的第336天。早上6点30分,王兴文的闹钟准时响起,打开手机,几十条未读信息,大部分是国内外亲朋好友发来的医师节祝福。回复完消息,他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在他的书桌上,一只神奇的茶杯一直放在触手可及之处,只需倒进热水,杯子外壁印着的一张照片会慢慢显现。照片里,王兴文和12岁的儿子笑容灿烂,“一喝水就能看见儿子”,这是他用来寄托思念的独特方式。吃过早饭后,在驻地的专用区换好白大褂,步行5分钟后来到中几友好医院,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王兴文担任中几友好医院首届显微外科培训班讲师
在中几友好医院,王兴文长期在临床一线,参与医院的神经外科建设。一周五个工作日安排得满满当当:三天是手术日,一天出门诊,一天查房,还要参与实验室教学、授课,给几方医生做技术培训。此外,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亲自为当地医生编写培训教材,这里的工作节奏十分规律。
去年9月,王兴文和队友们辗转上万公里,踏上陌生的非洲大陆。尽管此前有过心理准备,但这里的气候、生活环境依然让他一时间难以适应。除了新冠之外,黄热病、疟疾、埃博拉,这些在国内听起来很遥远的病毒随时可能出现在身边。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医疗队制定了一套十分完备的防控措施,非必要不出驻地、定期组织消杀、划定清洁区、污染区……70多页、3万字的规章,保证大家的安全。
授人以“渔”
亲身示范教学传授显微外科技术
医疗队队长张维说,在出征前,第28批医疗队就已接受了明确的任务,要配合国内协助中几友好医院打造神经医学中心,通过协同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放射科、手术室麻醉科、超声科等学科,努力将该中心发展为几内亚和西非地区最好的神经医学中心之一,使该国及周边国家患者都能够接受高水平的神经医学诊疗。
医疗外援,亲自操刀帮人做手术不难;最难的,是要把技术带给当地,尤其是面临当地医疗资源有限、医护水平参差不齐的困境。突破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王兴文发现,因为整体医疗观念的相对落后,在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微创手术、显微外科等理念,在几内亚十分欠缺,而且医生大多没有经过显微外科系统培训,不太会使用显微技术。培养理念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看到这种技术带来的直观好处。
王兴文(右)和几方同仁共同主刀为患者实施手术
去年11月,一名几内亚籍38岁男性患者因摩托车车祸致颈椎、脊髓严重外伤,双下肢截瘫,双上肢不全瘫,在外辗转近一个月,送入中几友好医院。入院时,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颈椎外伤,颈4/5椎间盘突出;脊髓不完全损伤(ASIA C级)”。如果不手术,患者轻则重度残疾,今后毫无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由于患者年纪轻,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高,脊髓受压节段明确,王兴文建议采用微创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手术,尽可能降低患者手术损伤,促进患者愈合。
由于这是中几友好医院建院以来第一例微创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因此,王兴文进行全程演示:5分钟,完成从切皮到显露病变节段椎间盘;30分钟,利用C-型臂透视,确认病变节段,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椎间盘,完成脊髓减压;利用患者的自体髂骨进行植骨融合,通过钛板完成融合内固定;最后,确认钛板和固定螺钉的位置……王兴文有条不紊,一气呵成,从手术开始到结束,仅用时1.5小时。为帮助几内亚同行完全理解这个新的术式,王兴文用英、法两国语言在术中对各个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术后第二天,病人下肢麻木感觉明显改善;术后第四天,患者可以在家人搀扶下坐起;术后第六天,患者能够站立行走5米……12月7日,患者步行出院,短短数日,患者从重度残疾到涅槃重生。通过本次实例演示,王兴文让几方同仁充分认识到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颈椎微创椎间盘切除的优越性:手术时间短、患者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同时,王兴文还为几方医生量身制定了显微外科技术的系列手术教学。如今,显微外科已经在中几友好医院逐步扎下根来。
“中国医生!中国医生!”
老远跑来的病患向他高呼
手术、出诊、查房、培训……在几内亚的日子过得飞快,18个月的援助时间已过去了近三分之二。在这段时间里,王兴文收到了三封感谢信,一封来自当地患者,一封来自几内亚中资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有一封来自几内亚华侨。他把每一封感谢信都细心存了起来。“对于我们医生最大的鼓励,就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恢复生活质量。每当看到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扬,我由衷地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王兴文显微镜下手术、带教
王兴文说,在没有中几友好医院之前,当地的医疗技术与国内相比有较大差距。2011年,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中几友好医院正式开诊,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医生飞越重洋,克服来自气候、环境、技术、硬件设施等方面带来的重重阻碍,为当地送去了先进医疗技术。今年恰逢建院十周年,如今这家医院无论是硬件技术还是诊疗水平,在几内亚均处于领先地位。“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会选择来几内亚。”
5月份的某天,王兴文走在医院里,突然有个当地患者老远向他奔来,口中用法语高呼“中国医生!中国医生!”王兴文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中国医生!您还记得我吗?我现在能走路了!”王兴文还在使劲回忆,因为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非洲朋友的长相一时很难辨认。看着患者兴奋地跺着脚,王兴文也跟着高兴起来,在交流中得知,正因为此前王兴文给他成功实施了颈椎手术,让患者重新获得了行走的能力。
非洲朋友也许记不住医疗队员的名字,但在他们心目中,给他们带去新希望的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