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成果发表丨赵国光、单永治团队发表自主优化的SEEG-RFTC与传统ATL治疗难治性内侧颞叶癫痫的RCT
2025年6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JCR1区;中科院1区Top;IF=13)在线发表题为“Optimized 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Guided Thermocoagulation versus Anterior Temporal Lobectomy in Mesial Temporal Epilepsy: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系国际上首个比较(优化)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SEEG-RFTC)与前颞叶切除术治疗难治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多维度评估了宣武医院自主优化的SEEG-RFTC治疗难治性MTL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新术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可靠证据和支持。
关键词:内侧颞叶癫痫、优化SEEG-RFTC、前颞叶切除术、记忆、认知、视野;
01 研究背景
内侧颞叶癫痫(MTLE)是临床最常见的局灶性癫痫,主要特征为海马硬化及内侧颞叶结构和功能障碍,可导致药物耐受性,并与患者认知和视觉障碍相关。前颞叶切除术(ATL)长期以来被视为药物难治性MTLE外科治疗的“金标准”。然而,患者在ATL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且记忆损伤和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等并发症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认知功能、职业能力,降低了生活质量。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SEEG-RFTC)逐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但传统SEEG-RFTC病灶毁损范围有限,治疗效果也未得到充分验证。为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基于自主优化的SEEG-RFTC,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首次比较了优化的SEEG-RFTC与传统ATL在难治性MTLE治疗中的效果。
0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标签、盲法评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4岁至65岁的药物难治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经多学科系统评估和检查后纳入研究,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优化的SEEG-RFTC组或ATL组。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一年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记忆功能、癫痫发作(Engel分级)、视野、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评估和随访由不知情的神经精神病学专家和神经内科医生完成。研究获宣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 20191102)并进行临床试验注册(https://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 NCT03941613.),患者及其成年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03 研究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难治性MTLE患者38例,其中ATL组20例,RF-TC组18例(2例因新冠疫情未入组分析),所有参与者均完成了一年的有效随访。组间性别、年龄等无显著差异。
图1. 优化的SEEG-RFTC vs ATL 治疗难治性MTLE的患者纳入流程图
两组患者在基线时的中文韦氏记忆量表(WMS-IV-C)和智力量表(WAIS-IV-C)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一年随访中,两组患者相较于基线时的认知功能指标绝大多数得到显著改善,整体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然而,进一步分析优势半球病灶的患者后发现,RFTC组术后在全量表智商(FSIQ)、认知效率指数(CPI)、工作记忆指数(WMI)和加工速度指数(PSI)等多项认知指标的表现显著优于ATL组(P<0.05)。
图2. 所有参与者(A)、优势侧手术参与者(B)和非优势侧手术参与者(C)术后 WMS-IV-C 和 WAIS-IV-C 指数评分比较
两种术式在术后癫痫发作控制上基本相当,ATL组术后一年达到Engel I级无发作的患者比例为85.0%,RFTC组为72.2%;虽然ATL组患者达到Engel IA的比例大于RFTC组,但组间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此外,RFTC组患者术后的视野缺损率显著低于ATL组(16.7% vs 75.0%,P<0.01),并发症也明显减少,体现了优化后RFTC的微创优势。
图3. ATL组和RFTC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癫痫发作情况(左)和视野缺损情况(右)
04 研究结论及临床意义
该研究系国内外首个直接比较优化的SEEG-RFTC与传统ATL治疗难治性MTLE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证明宣武医院自主优化的SEEG-RFTC术式在MTLE外科治疗中的潜力,为MTLE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方案。特别是对于优势半球病灶患者,RFTC可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认知与视觉功能,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未来需要配合大样本、多中心、长随访来进一步对新术式的疗效进行全面深入论证。
本研究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单永治教授、史建伟博士、王天任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赵国光教授、杨彦枫博士和神经内科王红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科委等多项资助的联合支持。
第一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癫痫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SEEG专委会学术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委,北京神经病学癫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转化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现主持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专家门诊) 周三上午(特需门诊)】
通讯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北京学者 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脑损伤评价与质控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
赵国光教授长期从事功能性脑疾病的诊疗与转化研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Lancet Public Health、Nat. Commun.、Alzheimers. Dement.、Sci. Bull.、Mol. Psychiatry 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及其他国家级重点攻关计划4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届脑机接口大会“卓越学者奖”等重要奖项。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