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宣武有术|手术治疗脊髓脑脊液漏导致的自发性低颅压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每周二全科学习的手术回顾环节,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和品牌活动。每一台手术都由住院医师介绍病例,播放剪辑的手术精华录像,术者进行总结,之后全科医师提问讨论。在这种严谨而开放的讨论中大家分析每个病例的利弊得失,取长补短,从而得以精进。为了鼓励对手术技术的不断追求,科室将手术回顾环节升级为「宣武有术一一新技术/疑难手术/重大抢救」评比,由与会观众现场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将精彩病例在科室公众号上分享,欢迎国内外同道斧正!
2025 年「宣武有术」新技术
— 神 经 脊 柱 中 心 —
新技术 手术治疗脊髓脑脊液漏导致的自发性低颅压
术者:王兴文
病史资料
男性,27岁。
主诉:头痛5年,腰痛4年。
患者于5年前重活后立即出现左侧肩背部及头顶部、双侧颞部胀痛,恶心、呕吐,伴颈部僵硬疼痛,坐位、站立5分钟后出现头痛,VAS 评分8分,卧位5分钟症状可完全缓解,期间未查明头痛原因。2024-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诊断出脊髓脑脊液漏导致的自发性低颅压,期间先后两次进行了局麻下行脊髓血块补片,术后患者头痛、腰痛症状短期有所缓解,复查DSM见漏口未见闭合。
术前影像检查
头颅及脊髓MR提示小脑黄铁血黄素沉积,硬脑膜强化增厚,脑和脊髓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
俯卧位DSM(动态脊髓造影)提示T7造影剂漏出至硬膜外腔;
术前诊断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术前讨论
影像学定位:根据造影明确漏口位置及范围;
区分漏类型:type1型定义为硬膜撕裂导致的脑脊液漏,需与type2(脑膜憩室)和type3(脑脊液-静脉瘘)区分,因其修补策略不同。
(参考文献:Kranz PG, Gray L, Malinzak MD, Amrhein TJ.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19 Nov;29(4):581-594. doi: 10.1016/j.nic.2019.07.006. Epub 2019 Aug 26. PMID: 31677732.)
手术策略选择
椎板暴露范围:俯卧位,通过全椎板充分暴露胸椎腹侧漏位置。
避免神经损伤:避免对脊髓或神经根的牵拉。
硬膜修复完整性,避免术后复发。
术中操作要点
硬膜外/内修补:使用自体筋膜进行硬膜漏点修补。
显微缝合:适用于硬膜撕裂边缘清晰的病例,需确保水密性闭合。
并发症预防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脑膜炎。
脑脊液漏复发:若术后头痛未缓解,复查椎管造影,若复发可尝试二次手术修补。
术后管理
脑脊液压力监测:术后动态监测脑脊液压力变化,警惕颅内高压或低压反弹。患者术后初期出现短暂颅内高压导致的头痛,通常意味着手术有效,可通过间断释放脑脊液、止痛、口服乙酰唑胺减少脑脊液分泌等通过处理。
早期活动限制:术后平卧24-48小时,逐步恢复活动以减少漏复发的风险,若头痛明显可适当抬高上半身。
术后随访
出院后约半个月,患者头痛明显缓解,目前只偶感头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术者说
Type 1型脑脊液漏是一类诊断与治疗均具挑战性的低颅压综合征类型,其漏口多位于胸段或胸腰段腹侧硬膜前方,位置深在、邻近重要结构,常规保守治疗或硬膜外血贴治疗成功率有限。本例患者为典型的Type 1型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MRI可见广硬脑膜广泛增厚强化、大脑及脊髓含铁血黄素沉积、椎管内影像提示T7-8椎体前方存在局限性脑脊液积聚。患者在本院接受两次硬膜外血贴治疗,均无明显缓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决定行手术修补。
手术治疗Type 1型脑脊液漏风险高、技术要求高,需在精确定位基础上,充分评估术区解剖及潜在并发症风险。本例术前经脊髓造影明确漏口位置,术中通过后入路显露T7、8椎板,切开椎板,可见脊髓腹侧硬膜漏口,漏口呈线状破裂,边缘钝圆。予以显微下自体脂肪填塞漏口并用10-0线缝合硬膜漏口。
术后患者症状反常性颅高压导致的头痛加重,经过保守、间断释放脑脊液等可改善,出院后约半个月头痛明显缓解,只偶感头晕。对于此类顽固性低颅压患者,若定位明确、保守治疗失败,及时手术修补是有效手段。关键在于术前精准定位、术中显微操作及术后严密管理。
手术医生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 博士
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在凌锋、菅凤增教授的指导下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曾多次赴美国、德国、意大利学习先进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
擅长治疗脊柱脊髓肿瘤,微创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和周围神经病变。
目前任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周围神经分会委员,目前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