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科研速递丨焦力群教授团队发表VWF-ADAMTS13轴在COVID-19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焦力群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为核心的血栓与止血研究。近日在Thrombosis Research杂志(IF=10.407)发表成果“Prognostic valu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ADAMTS13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系统分析了VWF及其裂解酶ADAMTS13相关血液学检测指标对COVID-19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并总结了VWF-ADAMTS13轴介导COVID-19相关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焦力群教授和徐新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徐新医师和冯瑶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信息
文献来源:
Xu X, Feng Y, Jia Y, Zhang X, Li L, Bai X, Jiao L. Prognostic value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ADAMTS13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romb Res. 2022 Aug 18;218:83-98.
doi: 10.1016/j.thromres.2022.08.017.
PMID:36027630
全文链接: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385270/(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01 背景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内皮病)和凝血功能障碍(凝血病)可能是COVID-19患者病情危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介导内皮相关病理损害的关键粘附分子,参与内皮损伤后的“血栓炎症”反应。我们因此回顾了目前的相关文献,对VWF及其裂解酶ADAMTS13与COVID-19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荟萃分析。
02 方法
我们对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定为从COVID-19相关文章开始发表至2022年3月,检索内容为VWF-ADAMTS13轴和COVID-19患者复合结局之间的关系。VWF-ADAMTS13轴相关血液学检测指标包括VWF抗原水平(VWF:Ag)、VWF活性(VWF:Rco)、ADAMTS13活性(ADAMTS13:Ac)、VWF:Ag与ADAMTS13:Ac比值以及凝血因子VIII(FVIII)。不良结局定义为死亡、ICU治疗和病情危重状态。
03 结果
研究纳入40篇文献,共计3764名患者。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良好预后COVID-19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的VWF:Ag、VWF:Rco、VWF:Ag/ADAMTS13:Ac比值更高,而ADAMTS13:Ac更低,无论是对复合结局还是对死亡、ICU治疗或危重疾病状态的亚组分析,这一结果均成立。此外,在预后不良的COVID-19患者中,FVIII水平较高。亚组分析显示,收入ICU患者的FVIII更高,而FVIII对预测患者死亡无显著差异。
04 结论
VWF-ADAMTS13轴失衡,即VWF异常增加而ADAMTS13相对不足,提示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VWF-ADAMTS13轴可能参与COVID-19相关内皮病和凝血病。
作者简介
徐新 神经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
宣武医院
徐新医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缺血性脑卒中、颅脑创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在Blood、J Neurosurg、J Thromb Haemost、J Neuroinflamm、Neurobiol Di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分。
冯瑶 神经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
宣武医院
冯瑶医生,目前为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在读,导师焦力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包括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烟雾病和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于SCI写作有一定的经验,迄今以第一作者在JNIS、frontiers in immunology、thrombosi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1部。
通讯作者简介
焦力群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文章述评
王韬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
本项研究是团队在方法学方面的又一突破,即基础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众所周知,系统评价研究起源于临床研究,是对临床证据的系统性获取和整理。系统评价研究的核心功能有二:1. “人口普查”,即对研究问题相关的证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追查。2. “加权平均”,对获得的证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然后获得一个综合性的平均水平,并且给出了可信度评价(数据质量)。基于上述两个核心功能,可以看出,系统评价研究并不需要局限于临床研究,而是可以适用于各种研究类型。对于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使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现有数据的全面评估和分析,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但是,将系统评价研究应用于基础研究时,在方法学上,需要一定的调整。主要集中在纳入排除标准的设立、检索策略的制定、研究质量的评估和定量分析模型。本研究在上述内容中均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欢迎加入INI-Meta分析研究小组
本群为China-INI Meta分析研究小组,欢迎感兴趣的我科医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