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是一种非炎症也非肿瘤的慢性良性增生性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的概念、分类、诊断和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存在诸多分歧。
命名与概念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由于乳腺主
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其病理学形态多样、复杂,故临床命名不统一。国外文献通常称为乳腺腺病、纤维囊性乳腺病、乳腺纤维囊性改变、良性乳腺结构不良、硬化性腺病等。《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 次修订版》(ICD-10)称之为乳腺囊肿、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乳房纤维硬化症、乳腺增生等。大中专医学院校常用的外科学教材中称之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病。我国临床医生一直沿用乳腺增生病。
危险因素
乳腺增生症多发生于30~50 岁女性。致病原因主要内分泌功能紊乱。(1)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2)乳腺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参差不齐。(3)催乳素升高,影响乳腺生长、发育和泌乳功能,同时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因此,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患病风险,如年龄、月经史、孕育史、哺乳史、服避孕药史及饮食结构,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组织病理学
乳腺增生症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复杂多样,其分类也因此存在分歧。
3.1 乳腺腺病
乳腺腺泡和小导管明显地局灶性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基本失去正常形态。分为3 个亚型,即小叶增生型、纤维腺病型、硬化性腺病型。
3.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症)
导管上皮增生,管腔扩大,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内容物多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浆液。分为4 个亚型,即囊肿、导管上皮增生、盲管型腺病、大汗腺样化生。
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腺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部分病人合并乳头溢液。疾病早期病人主诉的疼痛可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而乳腺囊性增生病者常为定位明确的非周期性疼痛。乳腺结节状态包括颗粒状结节、条索状结节以及局限性或弥漫性腺体增厚等,结节常为多个,可累及双侧乳腺,亦可单发。肿块一般较小,形状不一,可随月经周期性变
化而增大、缩小或变硬、变软。伴乳头溢液者常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浆液,血性溢液少见。
辅助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对腺体丰富且年龄<35 岁的病人,首选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致密腺体中的结节和囊、实性肿物的分辨率远优于乳腺X 线检查。超声表现多为回声增粗、增强,内可见低回声结节,结节边界不规则,界限欠清晰,后方回声无衰减或有轻度增强,彩色多普勒仅见少量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
2.乳腺X 线检查
可触及明确肿块的乳腺增生症病人中超过半数X 线检查表现为无明显边界的片状密度增高影或结节影,可伴有钙化灶。钙化常为较粗大砂砾状、杆状或小弧状,分布于乳腺局部,也可弥漫分布于整个乳腺腺体,但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均<10 个。
3.乳管镜、乳管造影检查:针对乳头溢液的病人,可行乳管镜或乳管造影并结合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4.病理学检查:针对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可疑结节,均须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如空芯针穿刺活检等)进行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充分的个体化心理及药物干预,结合必要的活检及适当的手术切除是乳腺增生症的有效治疗模式。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类型予以分别对待。对于伴随轻至中度疼痛者以心理疏导及改变生活习惯为主,对于持续性存在的严重乳腺疼痛病人,可予药物治疗。
但须注意,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症的病理学改变,不能起到根治作用。
对于超声提示的薄壁囊肿,细针穿刺抽吸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抽吸液呈血性者或超声检查提示为复杂性囊肿时应警惕乳腺恶性病变,建议对血性抽吸液进行细胞学或病变部位的病理学检查。乳腺增生症病变多弥漫,局部手术切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该病本身并无手术治疗的指征,外科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漏诊、误诊乳腺癌,或切除可疑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当病人伴有非典型增生时,应成为临床预防的重点。主要有3 种预防方法:密切随访、药物干预和手术干预。
治疗流程详见图1。
恶变倾向
不同病理学表现的乳腺增生症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也不相同。其中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癌变率为1%~5%,只有活检证实为非典型增生时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才会明显增加。但约有80%的非典型增生病人终生都不会发展成为乳腺癌。目前,非典型导管增生及外周型导管内乳透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被视为乳腺癌癌前病变。